需要帮助,还会拉一把。
还是晋楚这对欢喜冤家,一次战斗中晋国大败,全军溃逃,一驾战车车轮陷进泥坑里动不了了。
楚国士兵看到这一幕,手把手就给晋国马车抬出来了。
干完活,双方重新开始,晋国马车继续跑,楚国士兵继续追,五十步没追上,于是站在原地挥手送别。
如此种种,在上辈子的人看来是何等卧槽。
这叫打仗吗?
网上的段子都不敢这么编。
究其原因,当时各国国君都是周天子册封,不是叔伯兄弟便是姨表舅甥,彼此关系亲近的很。
战场上对着老舅下死手,回到家老娘不得大耳瓜子扇?
再一个,能参战的都是贵族,最低也是“士”,平民百姓和奴隶之流是没有资格上战场的。
相较之下,参战双方的地位和素质都非常高,也没有“战功授爵”、“累功升迁”的说法,根本不会抢人头之类的。
最后就是,“礼”约束下的战斗,伤亡率都低得离谱。
上万人打架,能打出离谱的零伤亡。
只不过,这一切在《孙子兵法》问世后都变了。
首先是“兵者,国之大事、死生之地、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”。
战争的地位以及重要性空前拔高,甚至拔到最高。
然后是“兵者,诡道也”。
开始玩套路,偷家、绕后、夜袭、散谣、刺杀、投毒……
各种老六打法层出不穷,专门欺负恪守规则的老实人。
战争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纯粹为了胜负,而是杀敌、灭国,从根源上彻底消灭敌人。
为了胜利,无所不用其极。
在此之前数百年,武器的材质、造型、兵种、战法等几乎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。
但是在此之后,有关战争的一切都突飞猛进发展。
首先是兵员,从贵族、士扩大到平民、奴隶。
其次是参战动机——战争开始以抢人头为目的。
人头可以换取财富、地位、权势——你出人头,我出地,古代版“出人头地”。
秦国更是喊出“耕战”口号,老百姓从生到死,只有两件事不能避免——种地和打仗。
最显著的一点,战争伤亡急剧扩大,“兵不血刃”只存在于传说中,长平之战更是出现了坑杀四十万的恐怖战果。
《孙子兵法》的最高境界是“不战而屈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