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黄震曰:"辨惑言不苟合。"戴彦升曰:"辨惑篇道正言之忤耳,伤流言之害圣,而深恶纵横家之阿从意旨,规则乎孔门也。"唐晏曰:"此篇义主远佞人,去其害仁义者也。"
夫举事者或为善而不称善,或不善而称善者,何?视之者谬而论之者误也。故行或合于世,言或顺于耳(一),斯乃阿(二)上之意,从上之旨,操直而乖方,怀曲而合邪,因(三)其刚柔之势,为作纵横之术(四),故无忤逆之言,无不合之义者(五)。
(一)"言"字原无,今据孙诒让说订补。孙诒让曰:"案:行不可言顺于耳,此篇多以言行对举,此亦当作'言或顺于耳',今本误挩一'言'字。"今案:论语为政:"六十而耳顺。"邢昺疏曰:"耳顺者,顺不逆也。"
(二)吕氏春秋长见篇:"阿郑君之心。"高诱注:"阿,从也。"
(三)"因",天一阁本误"囚"。
(四)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:"学长短纵横之术。"案:史记苏秦传:"太史公曰:'其术长于权变。'"张仪传:"太史公曰:'三晋多权变之士,夫言从横强秦者,大抵皆三晋之人也。'"则纵横有权变之意也。
(五)唐晏曰:"按:此即孟子'以顺为正者,妾妇之道'之谓。"
昔哀公问于有若曰:"年饥(一),用不足,如之何?"有若对曰:"盍彻乎?"(二)盖损上而归之于下,则忤于耳而不合于意,遂逆而不用也。此所谓正其行而不苟合(三)于世也。有若岂不知阿哀公之意,为益国(四)之义哉?夫君子直道而行(五),知必屈辱而不避也(六)。故行不敢苟合,言不为苟容(七),虽无功于世,而名足称也;虽言不用于国家,而举措之言可法也(八)。
(一)宋翔凤曰:"子汇本'饥'作'饥'。"案:李本、两京本亦作"饥",二字古混用,后不复出。
(二)案:见论语颜渊篇。集解引郑玄曰:"盍,何不也。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。彻,通也,为天下之通法。"邢昺疏曰:"鲁君哀公问于孔子弟子有若曰:'年谷不熟,国用不足,如之何使国用得足也?'有若对曰:'盍彻乎'者,盍犹何不也。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,彻,通也,为天下之通法。有若意讥哀公重敛,故对曰:'既国用不足,何不依通法而税取乎?'"
(三)史记孟子荀卿列传:"故武王以仁义代纣而王,伯夷饿不食周粟;卫灵公问陈,而孔子不答;梁惠王谋欲攻赵,孟轲称大王去邠;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