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吴两国虎视眈眈,怎么看都是亡国前夜了,且看诸葛亮如何逆转乾坤:
42岁,派人与东吴修好。得势的时候,喊打喊杀,要人家国破家亡,现在落难了想和人家和好,哪是那么容易?好在孙权不像刘备那么重感情,他很实际,一边对魏国称臣,一边同蜀国结盟,这意思摆明了要让魏蜀继续死磕,他坐观成败。
43岁,专心整理内政。由于他生活简朴,手下也就不敢奢侈。他赏罚严明,大伙儿自然不敢乱来,干起活儿来还浑身是劲儿。其实搞行政的要点无非是一个公平,但人总有亲疏远近,在野的时候啥也不干,挑别人毛病容易,执政以后还能做到公则生明却是太难太难。诸葛亮没有培养家族势力,一碗水端平,他的弟弟诸葛均在卧龙岗看家看了九年了很是不容易,诸葛亮虽然给弟弟安排了工作但终诸葛均一生也只做到长水校尉,连个杂号将军都没混上。由于诸葛亮的严于律己,以李严为首的反对派完全抓不到把柄,蜀国实现了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。
诸葛亮治蜀,最难得的是维持了一套优良的人事管理制度。汉末三国的时代,世家子弟可以坐享其成,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,看魏国,曹操生前还可以平衡世家和寒门的关系,曹丕为了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,采取九品中正制,造成豪门世家逐渐尾大不掉。东吴那边打从一开始就有点联邦制的意思,几个大家族把持了东吴政权的关键职位,连孙权的权力都要受到牵制,寒门子弟更是难以出头。唯有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,高干子弟只是享受荣誉和福利待遇,掌握实际权力的文官武将,都是凭真本事。
44岁,亲入不毛,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,以攻心为主,平定南中地区所有叛乱(回师途中创造性地发明了包子这一食品并流传至今)。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,充实国库,同时训练士兵,准备北伐。
46岁,上《出师表》,表明心迹,交代工作,屯兵汉中,磨刀霍霍向曹魏。
47岁,趁魏国将战略重点放在吴国,魏蜀边境空虚,挥师北伐。派赵云故布疑兵出斜谷吸引曹真主力,他本人亲自率军出祁山,兵锋直至长安。毫无准备的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望风而降,还意外收获了后备干部姜维。此战中,诸葛亮唯一一次动了点私心,派内定的接班人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,不论是马谡坑了诸葛还是王平费祎联手坑了马谡,都无法改变街亭失守的事实,于是形势便急转直下,诸葛亮只好放弃三郡匆匆撤兵。兵法有云:善败者不亡。诸葛亮就是一位善败者,他的一个神奇之处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