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不知何方神圣立此宏愿?”
大黄想了想,说道:“长卿兄弟不若随我来。”
说完,大黄自顾自向前走去。
长卿踮了踮脚,一抖肩上的行囊,随后快步跟上。
“书喂书喂~~上好的纸书喂~~”
“书喂书喂,快来看看书喂~~”
“《大侠姜十三》结局,完本新书,百万字精彩剧情,毫无删减,走过路过莫错过,书喂书喂~~~”
大黄走到书摊前问道:“此书售价几何?”
招呼生意的人一看大黄,连忙说:“先生只管拿去,何须谈钱呐。”
大黄摇头,“我是帮人买的。”
“哦,小姜钱五百枚,咱们的书纸好、墨好、工好……”
大黄拿出一把大姜圆放到书摊上,笑着说道:“一本书好不好,主要看内容,而不是这些细枝末节。”
“哈哈,先生说的是,学生受教了。”
稷下饭庄临近南郭小院,孔黑子一群弟子自然也住在附近。
虽然满怀激情搞创作,但现实是残酷的。
第一波赠送给诸国使节,获得一笔回赠后,《论语》销量惨淡,鲜有人问津,彻底扑街。
孔黑子一群人别说靠写书吃饱喝足了,恐怕连纸张笔墨钱都没有赚回来。
幸亏大黄免费提供这些东西,一个钱都不收,否则一群人写书仨月一分钱没赚到还倒欠平台一笔稿费。
于是有弟子另辟蹊径,对准了当下最流行的《大侠姜十三》。
宫里有相关的文稿,不过这些文稿都是宫人们记录,只能是记录,别说文笔了,字词都不通顺。
姜国赠送给各国使节画册,基本都是以画为主,以文字为辅,每一张插图就寥寥几句话。
为什么呢?
写得烂啊!
真要搞文字版,姜国丢人就丢到姥姥家了。
于是,孔黑子就走了大黄的门路,从宫中讨来一套文稿,然后师徒十多人关起门来二次创作。
《大侠姜十三》原本就是时下爆款,受众基础遍布姜国每家每户。
城隍庙有影子戏,稷下饭庄也有评书、相声,其中许多精彩桥段那叫一个耳熟能详,朗朗上口。
孔黑子等人有生花妙笔,将这些故事二次加工,顿时变得不一样起来。
保持原剧情的基础上,对细节进行深挖。
比如长相、衣着、穿戴、神情、动